專題文章分享

社交溝通發展障礙的辨識與介入

自我意識與社交溝通發展

若談及一般人的社交溝通發展,大家可能會 集中注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上的轉變及調節。不過人際關係只是社交發展共中一個表現部分,而根本影響的因素卻是歸因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及成熟。自我意識成 熟的小孩,他們身體感官意識、情意感受意識強,會自發思考,情感表達亦比較豐富細緻,小孩從不同感觀接收訊息,釐清自己的喜惡、情緒變化的因果,以此有助 建立人際關係,因為他們可以解讀對方心意並互相協調,自然融入群體生活,從中得到歡愉的感覺,加強群體意識及關係意識,建立自然持續的社交關係。
 
反 之,社交溝通發展有障礙的小孩,他們自我意識薄弱,不會自發思考,身體感官及情意感受意識弱,很少流露情感,喜怒不形於色,有時甚至表現出極端的情緒。小 孩若缺乏從感觀情緒上所積存的經驗,他們未能解讀對方心意,未能與人協調,情感交流變得生硬、間斷。這令他們的群體意識及關係意識薄弱,與人保持距離。
 
識別途徑

老 師可以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去識別學生是否有社交溝通發展的困難。有社交溝通發展障礙的小孩,他們的問題可以從群體意識、關係意識、解讀心意的能力、持續並 計劃行動的能力、自我意識及中心思想理解能力六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小孩在上課時周圍遊走,當中最大問題是他們的群體意識薄弱,自我意識也未發展成熟,他們 未可有意識自控身體活動,叫自己安坐,並持續計劃身體活動去適應環境。另外,其他數個範疇亦會影響,他們未清楚老師心意,未能有意識地與老師同學建立關 係,他們亦可能未明上課的意思,因為內裡包括安坐、安靜及專心等意思。再舉另一例子加以說明,例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都未可認清老師,他們的關係意識薄弱。 自我意識上,他們未有效吩咐自己眼睛去留心望眼前的人物。再者,小孩可計劃身體活動並持續去望亦會影響小童在這情況的行為表現。不過在這亦希望提醒老師, 困難嚴重性是視乎學生的級別而衡量,幼兒班與高班的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或共背後原因可能不同,老師應小心分析。
 
社交差異與兒童發展的關係
兒 童要得到全面的發展,人際關係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個人的基本需要是愛、溫飽、安全感、信任,我們有了這些養分培養才可健康發展良好的人際溝通,成熟的 自我概念以及細緻的情意情感,有了這豐沃的土壞基礎,就算遇到環境裡的種種要求,例如學校生活規則,社交問題等,我們都可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加以協調。 而這些因素亦再次潤澤我們所需的成長養分,相輔相成。可是,一些有社交溝通發展障礙的小童,他們因為感官接收及意識上的差異,得不到充足的基本成長養分, 他們未能有效發展人際溝通,自我概念和情意情感,所以遇到到外來壓力時,他們不懂用適當有效的方法應付,情緒會變得失控。
 
與其他發展範疇的關係

有社交發展有困難的小孩,他們除了自我意識薄弱,以前數方面亦可能有影響:
 
身體意識方面,他們的感官意識弱,未可有效接受處理由各個感觀傳來的訊息,有時未會自主使用該感觀。他們亦未能有效控制自己肢體去完成事情或保護自己,而且亦會局限他們時空意識的發展,因為他們只為意狹窄的時空。
 
在情意與群性方面,他們未能自主意識薄弱,人際關係未可發展,未能體會自己情感細緻的變化。
 
認知層面上,未能有效運用身體,未能積存各種經驗,令他們未來探索、假想時未能準確得出相關資料,而且行動計劃和自控亦會受影響。
 
最後語言運用方面,詞彙的認識與運用麵較弱,對中心思想理解亦會出現困難。
 
治療手法:從根本著手

首 先,我們必須滿足小孩的基本需要,給予愛與關懷,建立穩定的關係,讓小孩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相處時是安全的、自然的,我們可以和他們分享食物,玩一些簡單的 嬰兒玩具、遊戲。若小孩與你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老師可以進一步訓練小孩的自我意識,活動選擇包括靜心、感官意識訓練及自主訓練,讓小孩重新認識自己的身 體,吸收由不同感觀帶來的感覺訊息,建立對不同事物的理解及變化,明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及所帶來的影響。再進一步是要增強小孩的人際意識,例如玩一些並行 式遊戲 (parallel play)、孩子為主導遊戲、互相分享、角色扮演、社交故事,讓小孩開始認識對方感受。最後是加強人際的互動溝通,老師可編排合作性遊戲、社交小組,透過 遊戲,小孩可與其他小孩交流,理解不同的情況並自行協調解決。
 
另外,老師和學生應建立良好的關係。老師可以安排與學生單獨相處的時間,當中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老師亦可給予身體接觸,如輕摸,輕拍。加強學生留意人的樣貌及聲音,如製造同學簿、老師簿讓學生認識同班老師及同學,建立關係。

老師於說話技巧上亦可留意幾點,學生可能未明白老師所說含意,所以溝通時可直接表達各人的心意,如老師知道/想…,小明想…。老師應給予多些時間學生回應,耐心等待回應,而多使用身體語言亦有效溝通。
 
有 些情緒較為波動的學生,老師應尋找導致情緒波動的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外來感官刺激(如﹕燈光、車聲、吊扇等)、人們的反應或強烈要求、身體的接觸、破壞常 規等,從而協助減少其壓力源頭。而老師可安排一些較樂意助人的小朋友跟有社交困難的小朋友玩,若遇上社交上的固執行為,可編寫社交故事來幫助學生適應。
 
編寫社交故事
 
教導有社交溝通發展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共中一個工具是社交故事。解釋兒童在一些社交環境下所需要的適宜行為。
 
使用社交故事,老師首要了解兒童的需要,例如老師發現彤彤常常在排隊時,爭排第一;如非排第一,便發脾氣。老師以些作為故事基礎,並以六何法分析事件情況:
  • 第一。 何事。彤彤要排第一,不能接受自己排其他位置。
  • 第二。 何地。在學校裏或在其他場所都表現類似行為?
  • 第三。  何時。事件發生在排隊時。
  • 第四。  涉及人物。彤彤和其他同學。                                
  • 第五。  為何發生。是因為彤彤喜歡第一的感覺? 喜歡接近老師? 不喜歡同學在他的前面?  這些原因老師可以跟學生和家長討論,收集更多資料以便找根源。                                                       
  • 第六。  怎樣發生。彤彤每當排隊時,便搶先排隊; 如其他同學排頭,他便非常不高興,並堅持排頭。
 完成分析後,老師可以確定故事目標,如加強他對排隊這個社交情境的理解,目的是讓他接受自己有機會站於不同的位置,並在情緒上接受自己不能每次都排第一的現實。老師可以找有關社交故事書; 或自己編撰社交故事
 
 編寫時有幾個步驟可以跟隨:
1. 解讀人們在這社交情況的心理:如排隊時學生喜歡排第一,老師會按需要安排不同同學排第一
 2. 描述真實的情況:如有些同學智排第一,有時可能是其他小朋友
 3. 連繫到他遇到的情況:自己有時排第一,有時不是
4. 總括概念: 每人都有機會排第一
 
老師可以因應不同的情境及兒童的行為需要,而編寫不同的社交故事,幫助兒童從故事中學習社交溝通。
 

 
何潔賢姑娘、周穎詩姑娘    前兒童發展治療師
 
老師講座《幼兒期發展差異的識別與介入》系列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