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分享

孩子跳跳紮大腦才開發



很多父母都喜歡文靜的乖孩子,可知道孩子從零歲開始,便需要適當的運動,才能刺激大腦的發展。
 
靜如處子並不是好
有一天,李太看見鍾太的兒子十分文靜的坐著看書,忍不住對鍾太說:「你的孩子真乖,靜靜的看書,你看我的兒子紮紮跳,無時停,若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一樣就好了。」鍾太說:「我才不覺得有什麼好,我叫他活動一下,他總是不太願意,我反而羨慕你的兒子活躍好動,小孩子本應是這樣。」其實小朋友過動或過靜也不是太好,但怎樣才可以拿一個平衡點呢?
 
要令小朋友動如脫兔,靜如處子,運動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次是合適孩子個性的活動習慣,再者,就是父母的良好榜樣。
 
孩子做運動3大好處
1. 由嬰兒開始,人就依靠身體的不同感官去探索這個世界,然後靠這些感覺所帶來的刺激去學習。零至三歲是腦部發展動作系統最關鍵的時間,嬰兒可能只把眼睛看見的東西放入口中試探,但當學會行路以後,他們會四出走動,利用觸碰、跳躍去尋求刺激。

當孩子慢慢長大(大約四至六歲),得到足夠的刺激及經驗後,腦部會開始發展高層次的系統 – 邏輯思維、認知情緒等,他們會開始定下來,學習一些運動技巧或坐下來聽故事、玩電腦等。這種由動到靜的轉變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若孩子在嬰幼兒期不能得到足夠的動感刺激,孩子日後不單只會動作技巧欠成熟,而且還會繼續紮紮跳來尋求刺激,以滿足腦袋需要 (因為基層的刺激發展不足)。
 
2. 根據很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幫助腦部發展。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從而增加供應腦部的血液及氧份,腦部會因有足夠的營養而增加腦部發展,亦會增加神經線與身體各部份的網絡 (neural pathway),這使腦部的統合及聯繫更加好,對增強專注及學習很有幫助。
 
3. 運動可以增強體魄,增加免疫系統的能力,亦可以增加身軀的靈活度。
 
根據孩子個性編排活動
但怎樣做運動才算適當呢?做多少才足夠呢?首先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性格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孩子偏動,有的偏靜,我們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屬於那一類型,才可以順著孩子的性格培養他們。我們愈是強迫偏動的小朋友靜下來,反而引起他們反感或出現不專心的情況。大約五至六歲的時候,觀察小朋友在遊樂場的表現便可以大約估計到自己的小孩子是偏動或偏靜。偏動的小朋友活動時間特別長,好像不需要休息的,喜歡跑跳、攀爬;偏靜的小朋友往往對遊樂場不感興趣,活動大約十五分鐘便坐下來休息,喜歡看別人玩多過自己參與。

了解自己小朋友的性格之後,就可以開始計劃怎樣建立一個「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生活習慣給他們。
每天運動時間的組合對於偏動或偏靜的小朋友也有所不同,對於偏動的小朋友,運動的內容最好是大動作 (搖盪、彈跳、走動) ,他們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或多幾次的分段式活動,這對他們的專注也有幫助。例如可以進行 20 - 30 分鐘的運動後,休息一會兒,才開始做功課,並每隔兩小時做一次運動,這可以給小朋友一個刺激,加速腦部的活動狀態,做功課時也會專心些。此外,家長亦需為孩子每天安排一些靜態的活動:如閱讀、砌模型、聽音樂等,讓孩子學習靜中作樂。

對於偏靜的小朋友,活動時段就未必需要分為多段,但每天至少需要兩次活動時間,除了平日的運動外,父母也可以為他們定立一些運動日,或尋找一些他們有興趣的運動班參加,令他們感受到運動的樂趣,或讓他們接觸多些活躍的小朋友,從群體生活中了解活動的好處。
零至六歲是建立這個生活習慣的好時機,持之而恆,大約七歲的時候,他們應該可以掌握這個生活態度。
 
父母多做運動立榜樣
除了運動之外,父母的榜樣也很重要,大多數的小朋友均喜歡模仿父母。假如父母欲教導孩子「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但未能以身作則,一邊工作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喊著孩子要專心做功課,又或者去遊樂場的時候坐在一邊喊著玩得開心點,卻沒有參與融入小孩子的活動當中,小朋友就很難從父母身上學懂工作時認真,玩樂時盡情的道理。

有時除以上情況外,發覺某些父母本身偏動,喜歡周圍走動,坐下來不足三十分鐘便會走來走去,但卻要小朋友坐下來幾個小時;又見到一些偏靜的家長,他們一個月也不做一次運動,卻埋怨自己的小朋友不做運動。所以父母本身對運動的態度及行動是非常重要的,先要改變自己,才明白怎樣可以更有效地改變小朋友。
 
過靜,過動是警號
當發現小朋友的好動心態異於其他小朋友、失控的不能停下來,或只會一個人望著窗看風景,從不起勁去參與,甚至逃避任何體育活動時,便要為意小朋友是否被其他問題纏繞著,是否過度活躍、過份內向、感覺統合失調等等,對於這些小朋友,家長的處理便要加倍小心。因為他們的好動或偏靜有可能是受到他們腦部的發展偏差所影響,他們不是不想靜下來或活潑好動,只是他們控制不到而已。若發現小朋友有以上情況,最好還是請教專業人士。

 
 王道箕  助展會前兒童發展治療師

學前教育 (荷花出版社)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