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童言交流。 從「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康復過來
「他在家中明明暢所欲言,但在學校和外面時卻完全不講話,他會慢慢好起來嗎?」
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焦慮症的一種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簡稱SM。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SM兒童在輕鬆或認為安全的環境下(如家中或和家人在一起)可以自然和正常地用說話表達自己,但他們卻持續在另一些社交環境下(如在學校,餐廳,商場, 或有親友來訪家中時…等),然而,孩子的理解和學習上也是正常的。
但每個SM孩子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會完全無法回應、有些則可輕量說話、有些只是無法回應特定的環境或人(例: 某學校老師、某醫生)、有些則即使身在家中,只要有親朋到訪,也馬上無法開口。而斷症條件還包括這些情況必須影響學習或工作、持續一個月或以上等。
SM的病因目前未有定案,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年的統計數字指,SM在人口中出現率由0.03至1%不等。
SM病發時間多為五歲前。大部分病發兒童在兩三歲時開始出現症狀,成人最初不為意,多以為小孩只是較害羞。
雖然有個別例子可以憑轉換環境、如由幼稚園升小學後自然痊癒,但也有兒童會繼續緘默到年長。這樣對社交、學習及工作均會造成影響,嚴重者更可能會演變成連在家也不作聲,影響精神健康。
相輔相成的因果治療對策
其實, 根據平日的臨床及潛意識身心排列的觀察所見,我們發現SM孩子在社交環境不止感到焦慮,其實是恐懼,身體進入冰封僵硬的生理防衛狀態。他們全身呈現緊張狀態,肩膀及喉頭會變得像冰封般,甚至面無表情,眼珠也動不了,說話當然出不了來。
而恐懼的源頭,可以是無明的,也可以跟兒時經歷過的心理陰影或創傷經驗有關,或是由家庭及親子關係的糾結而來,並常結合孩子天生的害羞內向, 固執及要話事的性情。
除了轉換環境如轉校之外,治療方法可大致分為「以因為本」、「以果為本」及兩者混合。
在「以因為本」的治療中,治療師的目標透過各種方法, 尋找心因,後選取合適孩子情況的身心療法(例 : 遊戲、藝術、體感創傷、家庭治療等),從而作出抒解。至於「以果為本」的治療,則引用行為治療及環境介入方法,透過慢慢拉闊患者的輕鬆空間及從新建立回應的行為習慣。
在孩子確診後,我們建議家長找專業的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夥伴,從不同治療方案中,共同商討找出適合孩子獨特狀況的方法作出嘗試。一般來說,經過約八至十二次治療後,即可看出方案是否有幫助。但整個治療過程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只需數個月,有些或需數年。
個案分享:從選擇性緘默症康復過來
五歲的男童Jim (化名)在確診患上SM後來到助展會進行治療。
Jim在家中非常喜歡講話,會說故事及唱歌,他的學習能力、串字、記憶力和數學都很好,只是難以在學校說話。同時,他常常要母親做這做那及向她發脾氣,家人都覺得他很霸道。其實自約兩歲起,父母留意到他非常內向和害羞,一不在家就保持緘默。當其他人(包括常見的親戚或爸媽的朋友)想逗他玩或和他說話時,無論態度幾友善,他會即時全身僵硬,瞪著眼望對方,木無表情,緊閉雙唇,也常躲在爸媽背後。
助展會採用結合「以因為本」及「以果為本」的治療模式。
開始治療前,我們花了數小時向Jim的爸媽查明歷史和背景,發現他天生怕生和很硬頸,亦有兩次離家在外及跟外人交往時有近創傷性的經驗,一次是一歲多時因急病留院,曾連續多天每天被媽媽及醫護人員壓著作打針治療,自此對母親卻表現出一種又愛又恨的感覺:既倚賴母親,同時又愛向母親發脾氣。另外,家長因覺得他性格害羞,所以安排他兩歲就入讀幼兒園時,那次用快速分離法,強硬地把Jim 帶進班房, 他當時曾哭了整整三個月,並在此以後開始默不作聲。這兩次經驗相信是讓SM發芽的因。
遊戲增加安全感
Jim開始到助展會進行治療之初,我們為他提供自由玩耍及藝術活動的機會。導師在遊戲中先成為他的「資源提供者」,不斷協助他玩,為他遞玩具,亦不限制他要怎樣玩,期望過程中Jim會得到安全感、人和物的操控感和快樂。這期間導師不會強求和Jim對話,只會令他感受到我們有留意他、理解他的需要、會等候他,令他感到安全及被觀看見。
之後,導師會在課堂中令Jim知道,自己是知道他懂得說話、也很希望聽到他說話的。但無論他說話否,他表達自己是有意義的。導師會輕輕加入「要哪件玩具呀?』等問題,並歡迎他用任何方法表達心意,如手勢、眼神或聲音表達自己。慢慢,Jim 可輕鬆以手指指點頭和搖頭表達心意。
破解喉嚨冰封的感官動態遊戲治療
遊戲不單是靜態的,導師也刻意安排Jim進行刺激的動態遊戲,如盪鞦韆、追逐、攻防戰等感官刺激的遊戲,務求令他全身放鬆,引發身體解凍至喉嚨可發聲以表達情感,推高他的心情至忘形大笑或大叫。事實上,Jim也真的由大叫大笑,後來變成自己跟自己說一兩句話,由無聲變成發聲。
家長加入訓練
再加一步,導師待Jim爸媽心態準備好時,邀請他們加入一同玩耍。他們在房間單獨地一起玩動態遊戲,好引發Jim 能輕鬆地在助展會內跟父母說話。繼後,導師慢慢加入他們一家一起玩耍,並在這些互動活動中,角色也由旁觀者和被動的協助性玩伴,變成互動、一起玩的玩伴。
後來,Jim開始用輕輕的噴氣方式有意識地跟導師說話了。
親子關係重塑
助展會再加入「以因為本」的治療,運用身心靈系統排列(即潛意識心理劇),為Jim探索和療癒跟SM有關的心靈傷口,以加速Jim康復的時間。
從潛意識心理劇中,我們及家長看見Jim 的社交驚恐跟入院及初入學的經驗真的有關,它們在心靈留下了外邊環境/成人都是錯覺,「他們很恐怖,會來捉我,但我無力逃脫,媽媽不幫自己,甚至還是幫兇呢!」,當隱藏的魔咒、情感和渴求被呈現和得到接納,親子關係透過心靈對話修和,那些心靈的痛苦也自然地被轉化了。
事後,導師設計了針對性的遊戲來落地轉化Jim對媽媽又愛又恨的態度。
導師也安排了Jim 和媽媽一隊,跟導師互動玩耍,玩買賣遊戲。當要跟導師表達需要時, 例 : 拿東西,導師指示母親主動提供幫助,儘量把「告訴媽媽…讓媽媽幫你…」等字眼掛在嘴邊,製造一種主導、保護Jim的環境;果然,玩不了多久,Jim就由躲在母親身後,改為走在前頭,自行跟導師表達需要,毋需媽媽庇護了。這手法好讓他從新體會到母親是可以依靠和信賴的人,並去除過往對母親的怒火。
在多元治療下,Jim的情況明顯改善。先是Jim在診所看醫生時開口回答問題;其後,Jim 也在家庭聚會中叫人和說謝謝;再後來,他在學校班上也用嘴巴回應老師了;在近一年後,Jim在外全面開口講話了!
雖然Jim 這個案不能代表其他SM孩子的情況,但他的康復無疑帶來了希望,並給了我們治療SM的信心。期待更多SM的孩子早日走出困局!
媽媽與我們分享兒子在助展會的經歷。欲知道更多詳情,請瀏覽助展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