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分享

身體功能與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兩句老生常談的箴言,用在幫助學障孩子找出其根源困難和解決之道,正是非常適切的指引。
 
 首先,究竟人們學習的工具是什麼呢?可能我們即時會說:「當然是負責思想的大腦啦!」可是,再觀察一下,就會留意到,身體才是我們最原始的學習工具。這裡說的「身體」,主要是指頭、軀幹、四肢、眼睛和耳朵。只有身體發展成熟,我們才能端坐直立、手腳靈活、眼到和耳到。這樣,我們才可專注和輕鬆地發展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和接受體藝教育。           
 
 讓我們來看看學障孩子的身體表現。當孩子坐着工作時,他們的頭部及胸腹或多或少會向前傾,或向左右傾側,他們或用手把頭托着,或像無腰骨般塌下,或如坐針氈,屁股四處動彈,又或雙腳不能着地,不停地擺動甚至放於椅子上。
 
此外,有些孩子在轉動頭部時,他們的身軀也會不期然地跟着動。表面上,他們是不專注,安坐不定,但其實這是嬰兒時期,其原始動作反射未統合成熟的表現。當孩子站立時,情況也跟坐下時差不多。他們的頭未能頂於天,腳未能立於地,背部未能挺直;不是常挨來挨去,就是走來走去,有時甚至會跌跌碰碰的。
 
總之,孩子就是未能輕鬆地保持挺直端正的坐姿和站姿,而這些情況代表了孩子的頭部、腰身和盤骨的獨立操控能力未發展成熟,帶來的結果不單是大肌能弱,亦影響雙手、眼睛和耳朵功能的發展。
 
學障孩子在執筆書寫或做勞作時,左右手常有協調欠佳的情況,如只運用單手工作。此外,由於頭和上身發展未成熟,膊頭、手肘、手腕的操控能力也被拖慢,故其手指常見笨拙,陰力不足。執筆時不是握得太緊就是太鬆,控筆時力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手易倦,字體整齊但寫字速度慢等。
 
 眼睛運用方面,對學障孩子也是一大挑戰。無論視力怎樣,由於頭部未能穩定或位置感應欠佳,眼睛對焦調節較難;加上眼肌(每隻眼有三對眼肌)發展很多時都像小手肌一樣,發展未成熟,故在眼球追縱、遠近距離對焦和雙眼協調方面,他們亦見落後。所以,孩子在閱讀和抄寫時(加上手功能欠成熟)常出現錯漏和速度慢;抄寫黑板和拋球接球等這些遠距離手眼協調的工作,就更顯困難了。
                   
耳朵運用方面,雖然學障孩子的聽力一般是正常的,但是他們常出現聽不完全、聽有錯漏、很快忘掉內容(短期記憶量少)、或只聽到大意但遺漏細節的情況,故讀默、聆聽和抄筆記皆是其困擾。 
 
 孩子的身體功能差異在其幼兒時期已能見端倪,而大小肌協調困難也是學障的早期特徵。筆者眼見不少中小學生,他們的身體功能只停留在幼兒或初小程度。要有效幫助學障學生解困,身體功能重建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根據過往的經驗,無論孩子是幼兒或青少年,通常經過一至三年的體感訓練後,其身體功能大多能追上大隊,或至少擁有足夠的能力應付語文學習和參與體藝活動。這結果當然是依賴專業的輔助,找出個別孩子訓練的起步點和路線圖, 再施以有效的方法和足夠練習量,才會成事。
 
筆者發現,有效的身體功能訓練藍圖是這樣的:先以手觸按摩來放鬆潛藏在身體肌肉關節內的壓力;有時需加上心理輔導,使家長和孩子能有心理準備接受訓練;接着用肌膜放鬆手療法,或被動式的節奏運動,將頭到腳、左到右的能量接通;然後由頭部開始,訓練所有大關節的自主活動和定力及做反射克制運動,再來各種感官統合運動;其後加入小肌和眼肌訓練,最後需要進行語言、思考和體感一起運作的、具目標性的活動,以激發左右、上下及前腦的協調。訓練能否成功,其實是建基於每一階段是否做得圓滿。
           
            除了尋求專業協助外,家長日常也可鼓勵孩子試做以下一些具療效的活動:
  • 身軀平衡、盤骨位:坐在大的運動球上,雙腳着地作彈動(可跟着音樂做) 或提腳保持平衡數秒。
  • 手感:多搓大麵粉團或陶泥,粉團或陶泥必需夠大,讓孩子能用手掌作按壓和搓揉。
  • 放鬆、觸感、親子:多替孩子按摩,特別在背部、胸部、上肢及腳踝上
  • 手眼協調:面向牆壁,來回用拍打球,例:打乒乓球
  • 全身感統活動:每天帶幼小的孩子到遊樂場玩耍不少於半小時,最好在放學後,或做功課前去
 
若然學習的器具被磨利了,學習的障礙必可跨越,大家齊來起動吧!


陳玉珍姑娘 助展會兒童發展治療顧問、香港註冊職業治療師

關顧學習障礙週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