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為何孩子不快樂?

當孩子 1-2歲開始,父母便安排孩子參加朋友的聚會或遊戲小組,希望他們有更多與人相處的機會。 但發現希孩子不快樂,究竟孩子出了甚麼亂子?
 
孩子不快樂4個案
 
個案 1   王太的兒子嘉偉, 今年3歲, 老師的報告說, 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理睬別人, 甚至對老師的說話也沒有反應。 他不會說話, 也不懂得怎樣去玩, 跟不上常規, 被別人欺負時, 也表現得無動於衷。
           
個案 2   張太的3歲兒子子俊, 入學一個月後仍未能與同齡小朋友一起遊玩, 他雖然有興趣參與遊戲, 但不懂得如何加入, 也不明白遊戲規則, 更不會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 老師認為子俊有學習遲緩的表現。
 
個案 3   同樣是3歲的陳子軒, 生性害羞, 每到一個新環境, 只會緊貼母親身旁。 入學後一個月, 老師發現子軒仍獨坐一角, 看著別人玩耍, 從不參與。 老師建議陳生多安排一些社交活動, 改善子軒的情況。 但陳生認為自小已經為兒子安排足夠的活動, 讓他多接觸別人, 但仍是沒有幫助, 所以也感到十分無奈。
 
個案 4   楊生的兒子子華, 同樣是3歲, 喜愛與別人玩耍, 但總是以吵架, 甚至打架收場。 小霸王入學後一個月, 仍未能與小朋友分享玩具, 而他的表現, 也使他受到小朋友的排擠。
 
 以上四個案例, 同樣是小孩未能融入群體的表現, 雖然他們的原因各有不同, 但一般來說, 我們可以將問題劃分為 4 大類:

1。社交發展有偏差或遲緩
基 本上, 孩子先發展與成人的交往, 透過互動, 包括眼神、手勢、表情的溝通, 而建立良好的關係。 3歲後, 便漸漸由與成人的交往轉變為與小朋友的交往, 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過程, 也因此在入學時, 便有興趣與其他小朋友玩, 也會與別人溝通。同時, 孩子能發展出同理心, 理解人的心意, 開始明白一些遊戲規則, 每人的身份或角色, 故此能參與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 【請參閱附表:幼兒社交發展進程】
 
但一些有自閉症傾向或全面社交溝通發展障礙的兒童, 便未能融入群體, 嚴重者, 只會活在自我世界中, 沒有興趣與人交往, 甚至對別人的行動沒有回應。 輕微者會獨坐一角作旁觀者, 雖然很想與別人交往, 但不能表達出來, 也不明白或不懂得與別人玩耍, 最終只是以發脾氣, 打人等方式來發洩。 整個社交發展比別人慢上一至數年不等,  因此, 沒有同年的小朋友願意與他交往。 王太的孩子便是其中一案例, 若你懷疑孩子有同樣的情況, 應該立刻找專業人士作評估, 設計合適的訓練, 相信可以得到改善。

2。整體心智發展遲緩
張太的兒子屬於整體心智發展遲緩。 即在思維上、情緒上、語言上, 甚至動作上的發展同樣緩慢。 思維能力不足, 引致孩子不能明白別人的說話, 和不能聽從老師的教導, 也缺乏玩玩具的技巧。 因思維發展不足, 玩具對他們來說, 可能只是用作敲打或擺放, 但一般同齡的小孩, 則可以利用玩具作出不同象徵性的玩意。
這些小孩雖然有社交的意慾, 但由於在溝通、思想、語言表達和動作方面的偏差, 加上同齡的小朋友不懂得帶領他一起玩耍 , 因此, 常常不受理會, 或被投訴。 家長若發現有這些情況, 應儘快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3。天生性情內向
天 性內向和天性外向的小孩, 發展不一。 天性外向的小孩適應能力強, 各方面的發展比較良好; 天性內向的孩子, 適應能力較弱。陳生的兒子便屬於後者。 當這些小孩處身於一個新環境時, 通常只作旁觀者, 需要很長時間去熟習。 因應這種情況, 家長應安排一個少人而固定的社交圈子, 讓他慢慢學習。
但 有些家長天性外向, 認為社交是很容易的, 所以急於讓小孩參加不同的社交群體, 不明白小孩的困難, 而造成弄巧反拙的情況。 但天性內向的家長也同樣犯了心急的毛病, 他們錯誤地認為多見世面便可以改善, 但過度或過量的轉變, 讓小孩缺乏安全感, 從而對社交卻步。
 
因此, 我們建議家長, 接受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情, 為他們安排一個長期玩伴, 讓他先作觀察者, 在情緒上有充足準備, 建立足夠的安全感;而老師方面, 可以為這些小朋友安排一個穩定的小朋友坐在旁邊, 成為玩伴, 從而得到良好的發展。

4。被寵壞的小孩
楊生兒 子的霸王表現, 基本上是來自家庭教育。 由於是獨子, 自小受到父母和工人的縱容, 物質和情緒都太容易得到滿足, 未能接受失敗, 也不會與別人分享物品;  同時, 在家裏, 打人是一種被接受的行為, 結果, 這些行為也一併帶到學校去。 由於現時社會都是小家庭為主, 家境富裕, 小霸王便是其中的產品。 父母期望子女行為得到改善, 快樂地成長, 本身先去上堂, 學習怎樣做父母, 訂立家規, 執行獎罰計劃, 與孩子一起學習與人相處和表達情緒的方法。
 
除此以外, 一些突發的家庭問題, 如夫妻不和、離婚、家庭增添新成員等, 都會為孩子帶來不安情緒。 找出問題所在, 配合適當的解決方法, 可以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否則, 可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 及日後與人交往的能力。
 
 有付出便有收穫
 
我們相信, 每個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但一切都要付諸行動才有實現的機會。 現代的父母, 需要付出精神和時間去學習如何做個專業的父母, 學習如何了解孩子, 接受孩子, 找出問題, 然後對症下藥, 以一個樂觀 的態度與孩子一起成長。


附表:幼兒社交發展進程

  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 人際關係的發展
0 – 1 歲 自我所知有限
對鏡子中自己的影像和自己名字有反應
利用自己身體去探索環境
成人對其情緒上的需要作反應時, 會改變溝通方式
用簡單動作或聲音去表示自己的需要
對聲音或其他人的逗弄作出反應
玩一些簡單而需要與人溝通的遊戲
自我中心
主要與成人溝通
1 – 2 歲 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能表示自己的喜好
把自己的物品向人展示
能指出一、兩個身體部份
能辨別照片中自己的影像和自己的物品
漸漸獨立,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
在成人要求下, 把物件給予別人
主動與成人在遊戲形式下分享物品
對熟悉的成人表示好感, 如受到親吻、擁抱
在成人提示下做基本社交動作, 如飛吻、請請等
只觀察朋輩遊戲, 不參與群體
2 – 3 歲 主動用說話動作向人要求欲取的東西
堅持自己去作嘗試, 自我意識醒覺
能說出自己的名字
重視和區分自己的物品
自我中心
反抗大人的權威
對別人的情緒作出回應
在成人提示下, 懂得輪候、不拿取別人的物品或一起使用公眾物品
玩伴開始由成人轉向其他幼兒
3 – 4 歲 能說出自己的年歲和性別
對別人的評價非常敏感
能畫有眼、鼻和口的人臉
自我概念建基於成人的評價上
觀察和模仿別人, 並作簡單交談
對某幾個兒童表示特別友好, 並主動與友伴交談
對跟熟悉的成人的社交接觸, 作出合適的回應
能用言語去安慰友伴
4 – 5 歲 能畫一個完整的人體
對身體運作有興趣
喜歡與同伴比較, 在意勝負
自我概念建基於成人的評價上
主動與人分享玩具或物品
主動與人交談
留意他人的情緒反應
在群體活動時會服從多數人的意願
5 – 6 歲 自我介紹有關自己的資料
能估計自己的能力, 又樂於嘗試
能說出的自己的想法並付諸行動
喜歡講惹人發笑的說話
按遊戲規則參與競爭性遊戲, 並接受勝敗成果
與三數位年紀相若的兒童結成「朋黨」
6 – 7 歲 不能忍受輸給別人或遭受批評 孩子開始想脫離父母的管束
群體觀念淡薄, 人際關係也大都針對某一個人


 
口述:陳玉珍  助展會兒童發展治療顧問
筆錄:王幗儀  助展會前教育主任


學前教育 (荷花出版社)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