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Studies

阿敏可以「隨心表達」了!



初初認識初小生的阿敏時,她已經有很多說話想分享,也好像不太怕生地在房間走動、探索不同的物品,接觸下來才發現這些都是她掩飾緊張的行為,面對導師的一些提問或閒聊時,無錯,她的確很多說話分享,但一旦問題涉及個人時,她便會開始轉移話題說一些描述性、知識性的對白,例如在導師問她今天想玩甚麼時,她卻開始介紹不同枕頭的分別,或透過在房間的走動、身體的忙碌,來掩蓋、或避免回答這些需要「表達自己」的問題。
 
這也成為父母的擔憂,因阿敏無論在家、學校、或助展會也都很同步,都是個甚少表達自己真正內心說話的孩子,期間我們嘗試透過物料和空間來創造遊戲,藉而引導阿敏我口說我心,說出自己想法和心意,慢慢地,我們發現了另一面的她。
 
小心翼翼,嚴守規矩
可以形容阿敏為一個「小心翼翼」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做著規矩允許下的事。她在學校老師眼中永遠是個好學生,遵守規矩、不做壞事的她使老師對她讚不絕口;然而,在同學、朋友的眼中,她卻容易成為那個不合群的人。因阿敏太過守規則,和發育期時總想使點壞、駁駁嘴的同齡人相比則顯得過於格格不入。近年疫情持續,孩子少不免要透過zoom上課,專心程度也難免會大打折扣,而阿敏總是那個由頭專心到尾的學生。因平時老師規定要先舉手再回答問題,即使自己很想表達意見,阿敏也會嚴守規矩, 老師未有叫到自己名字而忍口不表達,而其他同學們則想說便立即說出口,這對阿敏來說,其他同學是不遵守老師規則的行為,因此她會在小息時責怪「破壞規矩」的同學,惹來同學的不悅也毫不察覺,全因這些行為在阿敏眼中是一個乖學生都應該有的基本行為。
 
和阿敏父母溝通後,了解到她從小便是個很守規矩的孩子,從來未見出現任何想破壞、搞搞震的行為,只做大人認為對的事,因此導致她甚少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針對這方面,我們開始在課堂中加入大量破壞性的活動,推、撞、扯、撕……透過不同的動作和物料的配合,讓阿敏接納其實在大人的允許下,自己是能夠搞破壞的,包括破壞自己一些認定的規矩。
 
印象很深刻,初初的阿敏根本未能享受其中,她只是把這些破壞活動當作一個老師給予的任務,而非由心而發地想做。當我們想和她玩砌牆推倒時,她很理性地計算怎樣砌、怎樣推才能更有效地把牆推倒;當我們玩骨牌時,因阿敏所認識的骨牌都是用手推到的,因此當我們嘗試用腳踢倒骨牌時,她很大反應表示不能用腳踢。
 
玩是沒有對和錯
既然這條路行不通,我們便嘗試由阿敏的身體感官刺激出發,再配合不同的Messy Play,讓阿敏從體驗玩到「污糟邋遢」中感受這個世界上的另一面,讓她在安全的環境下無規限、無束縛地玩樂, 沒有特定的玩法、沒有對和錯。
 
我們開始從簡單物料入手,廁紙、膠紙、尼龍繩、食物……一步步打破阿敏心中的既定印象。這條路似乎行得通,由一開始還有點拘謹、認為玩廁紙、玩食物只是浪費、沒什麼好玩的她,漸漸地,開始享受當中的樂趣,竟會主動問我「我們今天是不是繼續玩尼龍繩呀?」。把廁紙撕碎、用膠紙黏滿房間、把尼龍繩繞住對方身體、用棉花糖畫畫等等,這些以往不被阿敏接受的行為,我們都通通做過不止一遍。
 
走出自身框架
經過半年的訓練,阿敏仍然會有一些自己的小規矩,但對比以往更容易在大人的引導下放下這些規矩,能夠為意並跟隨自己的心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在其中,而非再計算著「是否做到」、「怎樣做得更好」等。父母也回饋道:一向聽話、守規矩的阿敏也開始在家沙發當彈床跳,更開始拒絕父母的一些要求,明顯地感受到阿敏正慢慢打破自己身邊的框架,大家都對於這個轉變感到十分開心。
 
與此同時,我們也明顯地感受到阿敏身上更多了一份情感,若要比較,以往像是個跟從指令的機械人,現在則確確實實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訓練初期,她的一舉一動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自然臉部表情、身體動作也有所限,每次上落堂,她都是默默地在導師旁跟著行;隨著心被打開、規矩被逐一打破,阿敏現在毫不吝嗇地表達她的情感,看到導師時會開心地跑過來、期待地詢問我們一會兒玩甚麼、滿足地分享自己在家或在學校的各種開心難過事件;面對父母,也開始重新表達自己的愛意,透過分享、撒嬌、必要時的一些小吵小鬧,其實都在逐步增進父母和阿敏之間的感情。
 
有時候適當的破壞、適當的曳也很不錯,阿敏這份打破規矩、隨心所欲的心雖然遲到,但我們也為她後來追上的進步和改變而感恩,期待阿敏在成長路上繼續發光發亮!

個案導師
 特教導師 戴姑娘
兒童發展治療顧問 陳姑娘
 

延伸閱讀
回回復童言交流。 從「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康復過來
溝通表達不只言語訓練,還需兼顧心理情緒 – Joey爸媽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