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享

不说话的孩子:心、身、声的旅程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凯(假名)时,他对于和妈妈一起来助展会显得十分不情愿,双目低垂、神情沮丧。当导师走近小凯,主动询问他的名字时,他却飞快的跑到了门后,探了半个头出来,神色戒备地看着导师,一言不发,肢体动作僵硬而冰封。
 
10岁的小凯患有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社交焦虑,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一般在家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和熟悉的人说话,但在某些日常的社交场合,例如: 学校、亲友家,却极度地紧张,不能说话。这对于小凯在学校的课堂表现和社交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妈妈带小凯来助展会,便是希望小凯在除了家中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够轻松地用言语和人沟通、表达自己。
 
从心出发:冰封背后的愤怒与恐
 儿童发展治疗顾问陈姑娘与小凯的妈妈进行了详细的会谈,以了解小凯性情、能力强弱及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歷程,从而探索发展出「选择性缄默症」的背后因由及过程。
 
原来,小凯本身的性情是非常内向、怕生及固执的。从小到大,他都是倚靠他外向的挛生妹妹带领他进入社交。在陌生环境中,他通常是跟在妹妹后面,等待妹妹先説话,他之后慢慢地才够胆出声讲话;妹妹就像他的保护大使一样。
 
入幼稚园时,幼小的小凯终要跟妹妹分开,独个儿面对陌生环境了,而似乎当他一人孤立无援地处身在新环境时,心中的恐惧引发了全身冰封应激反应,喉咙也冰封了,无法发声,日復一日,慢慢成为沈默无言的学生;心中话留在回家时身体解封才能表达出来。
 
 
之后,我们与小凯进行了潜意识心理排列,以“演戏”的方式将小凯与妹妹分离在新学校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小凯面前演示出来:“果阵时既小凯真系好惊啊,惊到成个人僵晒,讲唔到野啦!”当小凯看到导师惟妙惟俏地将他幼时的心理活动在他面前呈现,他感受到了被看见与被理解,一改初时的戒备与紧张,一边点头一边傻傻地笑了起来。之后,我们更建议妈妈在小凯临睡前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小凯儿时的经歷讲述出来,以传达给小凯一个信息:“你小时候害怕的经歷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 如此一来,小凯的心中建立了过去创伤与现在时空的距离,小凯社交焦虑背后的心因也逐渐开始化解了。
 
以身破冰:游戏中的建立关系
当小凯在助展会开展训练时,导师与小凯自由地玩任何他想要进行的游戏,在此过程中建立关系。一开始,小凯常常因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使用肢体语言。例如,他会用手指指着鞦韆以示意导师和他一起玩鞦韆。当导师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小凯的想法时,小凯则会眉头紧锁,一声不发而焦急地抓导师的双手,大力地拖拽导师。这些看似愤怒的攻击性行为的表面下,背后其实是小凯不能表达自己所产生的沮丧,以及别人不能理解自己所产生的不安与恐惧。之后,导师通过仔细观察小凯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尝试帮助将小凯的心中所想讲出来:“我估,小凯你宜家想我同你一起坐鞦韆,对吗?”每当成功地讲出小凯内心的想法时,小凯总是会迫切地点头,情绪也回復平静,不再展示出焦虑不安。
 
就这样,导师不强迫小凯说话,而是在和小凯玩游戏的过程中一次次地说出小凯的内心所想,仅仅几节课过后,小凯便主动开始和导师说话了:“我想玩呢个。” 小凯与导师说的第一句话音量虽小,却是他与导师关系迈向信任的一大步。
 
解除冰封:抒发情感,自由发声
渐渐地,小凯开始把导师当成是一个他感到舒服可以对话的人,能和导师以言语表达自己想要玩些什么,几个月后,甚至可以和导师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之后,我们在原本一位导师上课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导师加入小凯的课堂,一起玩一些刺激的动态游戏。加入不同的导师是为了小凯可以逐渐地跳出和原本单一导师的舒适圈,更好地适应和不同的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达自己。而通过刺激的游戏,例如追逐、抢气球、荡鞦韆等,则是为了让小凯可以全面地放松身体,在刺激的游戏中大笑大叫,解除喉咙的冰封状态,更加轻松自如地发声。
 
就这样,小凯从一开始的完全不说话,到开始上课后需要20分钟才开始说话,再到三个月后,一见到导师便可以畅所欲言,此时的小凯与第一天来到助展会时那个惊恐的男孩已是判若两人。现在小凯整个人的肢体状态放松了许多,不再像之前一样畏缩了。同时,小凯也不再有拖拽导师的不恰当行为,因为,当他能够轻松自在的发声表达自己,内心的焦急和不安也不復存在了。小凯的妈妈也说,小凯现在能在学校主动开口和老师说话了,这是他之前从来没试过的。听到以及亲眼看到小凯的明显进步,我们无一不为他感到欣喜。
 
从通过心理排列化解心结,到一起游戏建立关系、放松身体,到最后逐渐跳出舒适圈一步步解除冰封,在这“心、身、声”的旅程里,我们见证了一个不说话的孩子是如何从社交焦虑中逐渐好转,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帮助到更多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从冰封的缄默到轻松而又自如的发声。